close

今天早上兒子一個女同學看到他,笑著說:「你怎麼又穿睡衣啦!」我看看那女孩的眼神,再看看我兒子,黑色牛仔褲、黃色妖怪手錶上衣,加上三層棉的淺綠色背心,我覺得我們穿的很正常啊!我並不在意小女生的童言童語,但她在說此話時,看似天使般的笑容,但言語背後的涵義實在是有點可怕。我也笑著回她:「有嗎?不像吧!我們平常都穿這樣的衣服出門啊!」
 

這件事的緣由是這樣,大約在上個月,婆婆告訴我說,某天她去接孩子下課時,兒子跟她說,「老師今天說他都穿睡衣去學校上課!」婆婆說完後,我當下是疑惑的:「有嗎?」我覺得我們穿著舒適乾淨又保暖的衣服去上課,又不是要參加重要場合-聽音樂會或是喝喜酒…,小男生的衣服款式不都是這樣嗎?之後我竟然也在意起老師的話,怕我們已被貼上「貧窮或沒品味的家庭」標籤,會被學校師長「歧視」。可愛的婆婆幾天後也幫忙買了兩條牛仔褲給孫子穿,這讓我後來在幫孩子買衣服或出門上課前在穿搭衣褲前,也都特別的謹慎,深怕不小心又買了或穿了「睡衣」讓兒子去學校被老師嘲笑!

 

依我對那老師的認識,這位老師平時心直口快,講話稍微直接了一些,但這句話真心讓我感覺老師在嘲笑我家的小孩,但我並不覺得生氣,只是覺得疑惑,公立幼兒園本來就有部分是來自較弱勢的家庭,難道這些家庭的小孩去上學,如果穿著簡單些,是否也會被老師或同學言語嘲諷呢?也許老師是無心之語,但聽在其他孩子的耳裡,他們是不是會覺得「喔!原來我們可以用言語去諷刺或嘲笑他人的外表或外在,因為老師都這樣啊!」,我當下覺得很可怕,如果四、五歲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,那長大後這樣差異的觀念是否也會根深蒂固在小孩心中,間接影響孩子是非判斷的能力?階級對立、偏見與歧視無形中就在這樣的學校或家庭教育中養成?學校原本就是社會的縮影,試想,如果孩子們都被充滿偏見歧視的內容餵養,又如何期待一個弭平差異的現實環境呢?

 

我上網查了一下「言語霸凌」的意思,維基百科的解釋是:

「利用語言對他人造成心理傷害,並非屬於謾罵行為,而是利用被害人自身生活狀態等,以居高臨下的態度,對被害人進行語言上的嘲笑、批評、威脅,使得加害人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、痛苦、羞恥、尷尬、恐懼、以及憂鬱,而自得其樂或暫緩心中怒火。言語霸凌情況於學校、職場、團體當中居多。」老師犯了這樣的錯誤卻不自知,真的只能靠自己回家幫孩子打預防針、洗腦,再教育了,培養孩子有更多正面能量與一顆堅強的心臟與去面對這些負面言語。

 

想到這就讓我覺得恐懼,教育真的不容易,老師與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,因為小孩都很敏感,那清澈的雙眼在學習階段,總是不停地觀察模仿大人的行為言語,不小心說錯話,就會在孩子心中扎根!如果這樣不當的話語是出自受過專業訓練的幼兒教師呢...,我們還能期望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成為什麼樣的人呢?值得深思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言語 歧視
    全站熱搜

    品之家-爾東娘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